让艺术之歌在生命中绽放 —— 小提琴演奏家杨照慈 | 导师面对面
2020-06-05 爱乐佳合



▲ 格鲁克《旋律》 小提琴solo:杨照慈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是人类生活的最佳伴侣,音乐能升华与净化心灵,内心充满音乐的人,生活会更加五彩斑斓。伴随格鲁克美妙的《旋律》,放松而悠然,仿佛听到了生命中最简单的幸福。朴素的声音里,将我们带入回忆的旋涡,却又把我们推向喜悦的沙滩。音乐的力量,无穷无边!

用琴声诉说情怀,用执着坚守挚爱。本期,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爱乐乐团小提琴演奏家杨照慈老师,让我们跟随杨老师学艺的脚步,一同走进她一丝不苟、执着坚韧的音乐之路。

 

导师面对面



 

杨照慈

中国爱乐乐团小提琴演奏家

中国爱乐-青少年交响乐团小提琴声部导师

 

2001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李齐华教授以及乌克兰外教叶甫根尼·别列普留奇克教授。2004年至2007年受学校委派在中央音乐学院代培,师从中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教授。2012年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陈允教授。

2007年至2009年与西安音乐学院东方民族交响乐团和西安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合作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担任小提琴独奏,全国巡演共三十余场。2007年5月随东方民族交响乐团在新加坡演出《梁祝》,担任小提琴独奏并受到新加坡电视台专访。

2007年在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中获优秀奖。2008年获得陕西省首届器乐大赛小提琴专业组第一名。2008年考入亚洲青年交响乐团(Asian Youth Orchestra),并随团在亚洲(日本、香港、台湾及中国内地)巡回演出。2008年在斯坦福大学“奥运中国行”中国巡演中担任小提琴独奏。同年,演奏《那瓦拉》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二等奖,陕西省一等奖。2009年第九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获演奏奖。



▲ 林耀基老师(中间)与爱徒李传韵(右)、杨照慈(左)


导师问答 

小编:您与小提琴之间的缘分?

杨照慈老师:小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小提琴美妙并赋予歌唱性的声音,就被这声音深深地吸引了,随后便央求父亲让我学习小提琴,父亲答应让我试一试。我的启蒙老师韩冬梅老师在面试我之后,便在父亲面前夸赞了我一番,说我对于节奏的感觉和音高的记忆都非常出色,父亲便决心让我正式踏上了这条极富挑战性的学琴之路。



▲ 附中时期的杨照慈在林耀基老师的课堂瞬间


小编:学琴之路的恩师?

杨照慈老师:我非常幸运,在我学琴之路上的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都遇到了非常好的老师和伯乐。在我的几任老师中,有三位老师深受俄式学派的影响。我的第二任老师刘衍发先生(原河北交响乐团首席)的老师就是一位前苏联小提琴家。正是刘衍发老师带领我走上了演奏艺术之路。在西安音乐学院附中,我跟随李齐华教授和乌克兰小提琴家叶普根尼·别列普留奇克(尤·金)教授学习,李老师使我的演奏更加规范化,而尤·金老师则启发了我对音乐更多的感悟,把我内心深处的音乐都激发了出来。之后,我很幸运地被西安音乐学院附中选送到中央音乐学院代培,师从中国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林耀基先生的老师是前苏联小提琴教育家扬格列维奇。在跟随林先生学习的几年中,我的演奏得到了洗礼和升华,他教我如何“从零开始,脱胎换骨”。同时,我也非常感谢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允教授,陈老师不仅使我在室内乐以及乐队演奏方面得到了极大提高,还使我更深一步理解了“林耀基教学法”的精髓。另外,陈允导师还把我引荐给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张提教授。张提教授是伊萨伊(YSAYE)一脉相承的传人(张提教授的老师金格尔曾是伊萨伊的得意门生),在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在独奏技巧以及舞台经验等方面又提高了很多,使我的演奏风格日臻成熟。

 

小编:在交响乐团中,第一提琴与第二提琴分别的作用是什么?

杨照慈老师:小提琴是最具歌唱性的旋律性乐器,在交响乐团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交响乐团中,小提琴分为第一提琴和第二提琴两个声部,两个声部在乐队中分别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和作用。第一小提琴更多的是负责旋律部分,第二小提琴虽然也有旋律部分,但主要是节奏形式的伴奏部分。这两个声部在音区上也略有不同,就好比女高音和女中音的区别:一提略高,二提略低。对于担任二提琴声部的演奏者来说,要有很全面的音乐素养才能胜任,因为二提的演奏员们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配合一提琴声部的音高,做到和声上的准确和一致性,又要兼顾其它声部,“承上启下”。二提琴是连接一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重要的桥梁。


 

小编:在您与爱乐青少交小团员的接触中,您对二提声部孩子们所处的阶段,以及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您的建议?

杨照慈老师:爱乐青少交的小团员非常优秀,都具有很高的音乐素养。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小团员们对音乐的热爱以及他们对演奏的积极性。许多小团员平时都有在学习乐理以及视唱练耳这些辅助性的课程,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我们不仅仅是按谱面的音符和节奏指示拉琴和演奏,我们还要追求更高层面的音乐内涵,所以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为基础。比如我们在分析某一句乐曲的音乐走向问题时,如果能从和声曲式的角度来分析,有些问题很容易迎刃而解;而如果不懂乐理、和声,可能就很难理解这些层面上的东西。

其次,就是多听多看。无论是唱片还是现场演出,都要多听多看。现在在中国古典音乐市场这个大环境中,资源、条件要比以前好很多,在听和看的过程中,我们会去了解或者查阅关于乐曲及作曲家背景的很多资料,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就会沉淀为丰富的知识财富。比如我们讲《彼得与狼》这部作品的时候,因为有些小团员曾经参与过《彼得与狼》舞台剧的演出,而有些小团员则看过《彼得与狼》音乐剧的现场演出,所以这些小团员们已经比较熟悉每一段在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因而非常有助于理解并很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奏。


 

小编:您怎么看待青少年专业小提琴学习的发展与培养?  

杨照慈老师:多年以来,中国与西方国家在专业小提琴学习的培养方面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人重视的是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培养,而西方人则更重视演奏中音乐理解与表现力方面的培养。小提琴演奏的技术固然重要,它是一种必要的技能,也是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途径,但是我们不能在探索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同时,忘记了对音乐理解与表现力方面的培养。这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一样,既要有极高的专业技术作为基础,同时又要有深刻的情感理解与表达。


 

其次,我认为在未来的中国青少年小提琴教育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演奏好一首乐曲。我们青少年在专业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要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学习的是一种好的思维方式和一种捷径的高效的学习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仅仅适用于小提琴学习中,也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与文化学习中。我观察到很多报考名牌大学的非专业的艺术特长生,他们不仅文化课表现非常出色,而且艺术特长方面也非常优秀,甚至并不逊色于一些专业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的演奏水平,究其根本,这便是好的思维方式和高效的学习方法的充分体现。

最后,对于中国青少年专业小提琴学习的发展,我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教育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演奏家和音乐人。作为我个人来说,希望能使林耀基先生的教学理念和林氏教学法得到更大的推广,让更多有志于小提琴演奏的学生所认知和受益,从而为中国小提琴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 跟着杨照慈老师,轻松攻克快速演奏   

 

学生眼中的杨照慈老师
 

邓乐阳

第一次分声部上网课是录播课,视频中的杨老师说话声音轻柔,语速偏慢,讲解详细到位,让人感觉亲切和蔼。但是当她拿起琴做示范时,琴身发出的声音却让我感觉“气场两米八”。讲解的内容也是一丝不苟,每次讲解的段落虽然不长,但其中所有的细节都详细清晰,示范准确到位。包括曲目《彼得与狼》的情节都是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有新团员加入后更是不厌其烦、耐心地讲解,认真的示范。

她的实力更是不容小觑,记得有一次为我们示范一段速度很快的困难片段时,把我和同学ssy的眼睛都“放大”了,不由竖起大拇指佩服的五体投地。我眼中的杨老师,是一位温柔又不失严谨,敬业,对艺术有追求,对学生负责任的老师。

杨老师上课的特色,就是对症下药。她给我们上课的时候,都会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面对多数人共有的问题,她会总结归纳给出最行之有效的练习方法。跟她学习,我们都进步很大。

我很喜欢杨老师,虽然在她面前无处藏拙,但我还是希望能跟她多学习多上课,更是希望有机会能跟她同台演出。在她演奏小提琴时,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杨照慈老师是一位用实力说话,拉的好又教的好的老师,能跟她上课学习是我们的幸运!